大眾科學教育的主幹之一是科教演講,尤其是主軸明確、前後關聯,且地點固定的系列演講,將有助於培養長期的聽眾,對社會大眾的終身學習以及各級學校學生提升科學素養有積極幫助。也正因為如此,2003年春天,在科技部科教發展及國際合作司(原國科會科教處)的提議之下,「展望」系列正式展開,每年分春秋兩季,每季八場。18年來(2003~2020)「展望」系列共舉辦了280場演講,總計超過六萬人次的聽眾至臺大應用力學所參與演講,平均每場出席人次超過269人。今年因應疫情之故,演講型態首次轉為線上講座,希望不久後再次回到熟悉的應力所演講廳舉辦。這個系列之所以命名為「展望」,是希望受邀講座不僅只是介紹某一個特定領域的現況,同時也希望受邀講座能夠以前瞻的眼光,帶領聽眾,了解這個領域因為科學的發展,而在5-10年之後會把人類社會帶到何處。對聽講的觀眾而言,能夠知道特定科學領域的尖端發展,也可以讓國人未雨綢繆,預為社會變遷先作準備。
今年秋季演講系列的主軸,訂為「我的地球,我來關懷! – 世界地球日50週年的危機與希望」(The earth, Ours to care - Crisis and Hope in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"World Earth Day")。今年是「世界地球日」的50週年,自人類開始認真反省自身對地球環境的破壞,訂定了這個希望全民關注的日子,至今已經50年,但我們自問,目前環境被破壞的趨勢有在減緩嗎?人類有在全面地將生活調整為環境友善的模式嗎?答案可能都是負面的!
即使如此,我們仍不放棄希望,想藉著長年舉辦的「展望」系列演講,提醒民眾自發性地調整生活模式,對地球環境友善。為期兩週,由教育部主辦的「第一屆臺灣科學節 」已經圓滿結束,這個大型活動的主軸就是「我的地球,我來關懷!」,在這兩週內承辦的五大科學館所、多個科研及科普基地都發揮巨大科普能量,產生了深遠影響!而從「我來關懷」的角度出發,就不能只是「瞭解困境」,而是要「提出解方」。我們因此希望從地球的人口、水資源、暖化、糧食、能源、保育、減碳,和變遷等八個角度來探討地球現況,和我們可以採取的調適手段。
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
張顏暉
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
孫維新
敬上
日期 | 講者 | 講題 | EDM |
---|---|---|---|
10/16 | 李鴻源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 |
水—人與環境的平衡 | ![]() |
10/23 | 林依依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特聘教授 |
颱風、海洋,和氣候—小心,'姚明' 來了! | ![]() |
11/20 | 邢禹依 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|
環境變遷與糧食危機—台灣在地作物對農業發展的貢獻 : 陸稻、水稻、油芒 | ![]() |
12/04 | 陳明汝 國立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特聘教授 |
動物用藥真的萬惡不赦嗎?—談動物性蛋白的永續生產及安全 | ![]() |
12/11 | 柯佳吟 國立臺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|
氣候在變,海底世界不同了?─魚類的互動變化 | ![]() |
12/18 | 王人謙 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|
綠能─到底有多能? | ![]() |
12/25 | 陳端容 國立臺灣大學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|
人口與疾病轉型的衝擊—高齡社會來了 | ![]() |
01/08 (2021) | 吳章甫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|
空氣—PM2.5來源、暴露與風險 | ![]() |
10617 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天文數學館910室
Tel: (02) 33669730
Email » ntuprospect@phys.ntu.edu.tw
歡迎訂閱及追蹤我們的Youtube頻道,並在直播前設好提醒的小鈴鐺!
© 2020 Remote Astronomy Observing Laboratory,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, All rights reserved